彩云長在有新天——《七律·洪都》解析
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⒁

訪問次數(shù): 535        作者: ahjgbzw                發(fā)布時間:2025-03-13

[字體: ]

《毛澤東年譜》第8卷記載:“(1965年)12月下旬,作《七律·洪都》:‘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擊楫至今傳。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鬢雪飛來成廢料,彩云長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這首詩最早發(fā)表在1994年12月26日的《人民日報》,1996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將其收入“副編”。在所有毛澤東詩詞中,《七律·洪都》是比較含蓄、頗為費解的一首作品。這首詩寫于南昌,既沒有描述在南昌的所見所聞,沒有反映南昌的歷史風物,也沒有描繪南昌的滄桑巨變,而是抒發(fā)曾經(jīng)金戈鐵馬而如今年事已高的由衷感慨,表達江山永固、后繼有人的殷切期望。

祖生擊楫至今傳

自1963年上半年起,中國逐漸走出三年困難時期的陰影,經(jīng)濟形勢逐漸好轉(zhuǎn)。1964年12月20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周恩來總理宣布因經(jīng)濟困難而被推遲三年多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將于1966年開始實施,并代表黨中央發(fā)出了邁向四個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的號召。就是在這種國民經(jīng)濟全面好轉(zhuǎn),并將進一步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毛澤東寫成這首述懷明志之作。

毛澤東詩詞中詩題直接顯示省會城市名稱的,只有兩首,即《沁園春·長沙》和《七律·洪都》。洪都,是舊南昌府的別稱。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為洪都治所,又為東南都會,因而得名,這里指江西省南昌市。南昌是歷史文化名城,初唐詩人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稱“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贊美南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南昌又是紅色熱土,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人民軍隊橫空出世。

1964年4月19日至22日,毛澤東到南昌視察。 1965年12月24日,毛澤東再度到達南昌,故稱“又一年”。祖生,東晉名將祖逖。擊楫,本義是敲打船槳,后用來形容忠心報國的氣概。304年,匈奴族劉淵在黃河流域建立漢國,中原大亂,祖逖率領(lǐng)親黨數(shù)百家投奔鎮(zhèn)守建鄴(今南京市)的晉元帝。313年,祖逖任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他中流擊楫,立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一舉收復了黃河以南地區(qū)。至今傳,即祖逖的事跡傳頌至今。

“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聞雞,《晉書·祖逖傳》:“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成語“聞雞起舞” 由此而來。文天祥《夜坐》:“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譚嗣同《和仙槎除夕感懷》:“有約聞雞同起舞,燈前轉(zhuǎn)恨漏聲遲。”久聽南天雨,長時間聞聽南方風風雨雨。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之句。立馬揮鞭,一種威武的統(tǒng)帥雄姿。北地鞭,享譽北方大地的戰(zhàn)鞭?!稌x書·劉琨傳》:“(琨)與范陽祖逖為友,聞逖被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肿嫔任嶂?。’其意氣相期如此。”后用來比喻從軍報國、勇于進取。

“鬢雪飛來成廢料,彩云長在有新天。”鬢雪,白發(fā)蒼蒼。杜甫《寄杜位》:“干戈況復塵隨眼,鬢發(fā)還應雪滿頭。”唐代李益《立秋前一日覽鏡》:“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毛澤東《賀新郎·讀史》也有“一篇讀罷頭飛雪”這樣的詩句。彩云,古人曾用彩云比喻嬌美年輕的女子,意喻好景不長。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馮夢龍《喻世明言》卷29:“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此處毛澤東反其意而用之,意為病樹前頭萬木春,事業(yè)自有后來人。

“年年后浪推前浪”,典出唐代劉禹錫《浪淘沙(其九)》:“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宋代釋文珦《潛山集·過苕溪》也有:“祗看后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江草江花處處鮮”,典出杜甫《哀江頭》:“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又見元稹《江花落》:“江花何處最腸斷,半落江流半在空。”江水奔流,前后相繼,世事更迭,萬象更新。毛澤東深知生老病死、新陳代謝的自然法則,但他并不因此而悲觀消沉,而是對未來充滿樂觀和信心。

老之已至多感慨

《七律·洪都》寫于南昌,為什么詩題不是“南昌”而是“洪都”?為什么除了首句“到得洪都又一年”交代自己的行蹤之外,后面的內(nèi)容沒有描繪在南昌的活動與見聞?“祖生擊楫至今傳。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似乎與南昌也沒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為什么毛澤東卻不惜筆墨?是什么因素誘發(fā)毛澤東聯(lián)想起“祖生擊楫”和“聞雞起舞”之類的典故?“鬢雪飛來成廢料”這樣的感慨表達出毛澤東怎樣的心跡?凡此種種導致《七律·洪都》頗為費解。

“詩無達詁”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開放式的文學讀解原則,符合詩歌欣賞的普遍規(guī)律。單純就詩 論詩、就事論事,很難解通這首詩。

根據(jù)《毛澤東年譜》第8卷的記載:1965年12月24日,毛澤東從杭州到達南昌,直至1966年1月6日離開南昌前往武昌,他在南昌待了近半個月。《七律·洪都》應該寫于他12月26日72歲的生日前后。只有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結(jié)合晚年毛澤東的心路歷程,才能感悟出詩句背后的心理活動與暗含深意。

72歲離73歲只差一年,而毛澤東對73歲是很敏感的。毛澤東對生死問題看得很通透,談?wù)撈饋硪埠転⒚摗?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在莫斯科接見留學生時就說過:“我也有個五年計劃:再工作五年;如果能再活十五年那我就心滿意足了。”1961年9 月24日,他在會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時說:“中國有句話,七十三, 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他還曾對護士長吳旭君說過:“中央給我立了一條規(guī)矩,不許我坐飛機。我想,我以后還會坐??傊呤?,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啰。”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有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晚年毛澤東既常思既往,也常思將來?;赝^往的奮斗路,無限感慨;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充滿憂患。這就使得后期毛澤東的詩詞 表露出揮之不去的感傷、希冀和悲愴。

“卅年仍到赫曦臺” “故園三十二年前”“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毛澤東時常感慨時光飛逝。晚年毛澤東曾深情地說:“人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xiāng),過去的朋侶,感情總是很深的,很難忘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憶,懷念這些。… … 寫《七律·到韶山》的時候,就深切地想起三十二年前許多往事,對故鄉(xiāng)是十分懷念的… … 《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就是懷念楊開慧的,楊開慧就是霞姑嘛!”1962年12月26日,毛澤東69歲生日那天寫的《七律·冬云》中 “獨有英雄驅(qū)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體現(xiàn)出“烈 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剛毅執(zhí)著。

《七律·洪都》中“祖生擊楫至今傳。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這些看似與南昌沒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感慨,與其說是毛澤東在發(fā)思古之幽情,不如說是他在對自己奮斗人生的深情回味。在英雄城南昌,他不經(jīng)意間想起古代英雄豪杰的金戈鐵馬,勢必會回想起自己的戎馬生涯。1960年5月,毛澤東同亞、非、拉朋友談話時說:“我們原先都不是拿槍的,都是愛和平的人,有種地的,有做工的,有當教員的,有做生意的。我是當小學教員的,我沒有準備拿槍去打仗,后來蔣介石不許我們活了,不許人民活了,我們就拿起槍桿子。”1965年3月,他在會見敘利亞客人時坦率地說:“像我這樣一個人,從前并不會打仗,甚至連想也沒想到過要打仗,可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強迫我拿起武器。”“是什么原因使我到軍隊中去的?還是帝國主義、蔣介石殺人。”1965年5月,闊別已久的毛澤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當年的崢嶸歲月歷歷在目,他由衷感嘆:“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江山應有后來人

“和平演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施,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種“超越遏制戰(zhàn)略”,其核心內(nèi)容是不用武力干預內(nèi)部事務(wù),而通過宣揚“自由”“人權(quán)”等“和平”手段,寄希望于中國第三代、第四代蛻化變質(zhì),進而“不戰(zhàn)而勝”。毛澤東對此高度警惕,旗幟鮮明地把反“和平演變”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戰(zhàn)略方針。這是確保“改造中國與世界”偉大事業(yè)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也成為后期毛澤東詩詞的重要主題。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毛澤東以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的遠見卓識,強調(diào)我們要和西方敵對勢力展開較量,從思想上、教育上爭取下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為保證黨和國家永不變色,不僅需要正確的路線和政策,而且需要培養(yǎng)和造就千百萬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這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毛澤東通過對歷史的考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深知青年代表未來,認為社會主義發(fā)展與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需要幾代、幾十代 人不懈奮斗。他也正式將青年定位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最大程度概括與總結(jié)了青年的價值,以更積極態(tài)度肯定了青年的地位及作用。

1953年6月30日,毛澤東在接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時說:“我給青年們講幾句話: 一、祝賀他們身體好;二、祝賀他們學習好;三、祝賀他們工作好。”毛澤東提出了“三好” 的要求。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國務(wù)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所作的《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要提倡勤儉建國。要使全體青年們懂得,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根本改變這種狀態(tài),全靠青年和全體人民在幾十年時間內(nèi),團結(jié)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毛澤東提出了“三育兩有” 的教育方針。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毛澤東指出:“紅與專、政治與業(yè)務(wù)的關(guān)系,是兩個對立物的統(tǒng)一。 一定要批判不問政治的傾向。 一方面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毛澤東明確了“又紅又專”的標準。

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在莫斯科接見留學生時熱情洋溢地說道:“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jié)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這段話不僅使當時在場的大約3500名莘莘學子熱血沸騰,也鼓舞和激勵了幾代中國人的健康成長。

理解毛澤東關(guān)于培養(yǎng)接班人的戰(zhàn)略思想之后,再來品味《七律·洪都》所蘊藏的心境狀態(tài),就不至于疑惑重重了。“鬢雪飛來成廢料”,如同1963年春《賀新郎·讀史》中“一篇讀罷頭飛雪”的感慨一樣。已逾古稀之年的毛澤東感覺自己年事已高,體力、精力今非昔比,但他并無半點感嘆流年的惆悵和惋惜,相反表露出一種坦然的自嘲、調(diào)侃與幽默,這是對年邁體衰的一種挑戰(zhàn)方式,是他晚年率真襟懷的一種直白袒露。而“彩云長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的感嘆,又使樂觀積極、成竹在胸的情懷驟涌筆端,使詩情陡然變得昂揚激越起來。毛澤東把未來寄托在年輕一代,革命事業(yè)后繼有人,代代相傳。《七律·洪都》表達了對生命意識的深邃理解和美好前景的樂觀展望。這是一個革命家的抒懷明志,更是一個政治家的堅定信念。(來源:《中國青年》雜志,2025年第5期,汪建新   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一級巡視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點擊查看“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系列其他文章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七絕·呈父親》解析

    驚濤拍岸怒聲吼——《四言詩·〈明恥篇〉題志》解析

    長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

    君行吾為發(fā)浩歌——《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解析

    與天與地與人斗——《四言詩·奮斗》解析

    一掬慈容何處尋——《四言詩·祭母文》解析

    一鉤殘月向西流——《虞美人·枕上》解析

    憑割斷愁絲恨縷——《賀新郎·別友》解析

    萬類霜天競自由 ——《沁園春·長沙》解析

    蒼涼沉郁心潮涌——《菩薩蠻·黃鶴樓》解析

     千秋暴動第一詩——《西江月·秋收起義》解析

     踏平坎坷成大道——《西江月·井岡山》解析

     正是青春璀璨時——《七絕·為女民兵題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