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在安徽省濉溪縣韓村鎮(zhèn)淮海村,一座青磚灰瓦的農(nóng)家四合院靜靜佇立。屋檐下的馬燈泛著溫潤光澤,墻上的作戰(zhàn)地圖雖已泛黃,卻仍能窺見當年硝煙。這是李華松守護了76年的“家”——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舊址。從祖父李志本為游擊隊員望風,到父親李光者推著太平車為前線送糧,再到李華松義務(wù)講解紅色歷史,三代人用生命守護著這座見證歷史的院落,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三代人接力的無聲誓言
“當?shù)弥偳拔岬轿壹視r,我爺爺二話不說就同意了,他早早騰好房間。1948年11月23日,我爺爺叫上我父親趕著家里的太平車幫助總前委搬家。”李華松說,當時他只有7個月,當年的很多事情,都是靠著幾代人口口相傳。
淮海戰(zhàn)役歷時兩個多月,總前委從成立到結(jié)束歷經(jīng)55天,駐扎在小李家莊的時間長達38天。正是這38天,讓這個皖北農(nóng)家四合院成為淮海戰(zhàn)役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偳拔谶@里運籌帷幄,指揮部隊縱橫捭闔,最終取得淮海戰(zhàn)役的偉大勝利。
據(jù)村民回憶,李志本常拄著拐杖在院門口徘徊,逢人便念叨:“這是首長們住過的地方,一磚一瓦都珍貴。”1963年,李志本臨終前,囑咐兒子李光者和孫子李華松:“你們一定要看管好祖宅,房頂漏雨要補,墻皮脫落要修”。
1981年舊址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這讓李家人無比欣喜的同時,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2005年,李華松的父親去世,守護舊址的重任就落在了李華松一人肩上,“我一定會接好這個光榮的任務(wù)”。
“七十余載寒來暑往,李家三代從未放松對祖宅的看管與保護??梢哉f,這是他們幾輩人的靈魂堅守。”濉溪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彬感嘆道。
從“守門人”到“說書人”
清晨六點的淮海村,總能看到李華松騎著自行車往舊址趕。他先繞著院墻檢查三圈,踩著梯子修葺茅草,當年首長們使用過的防風煤油燈、桌子、板凳,李華松都要仔仔細細地擦拭。
“不擦一遍心里不踏實。”李華松說。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屋內(nèi)的馬提燈、墻上懸掛的地圖、首長們用過的箱子,都被擦拭得一塵不染,連廚房里的東西,也被整理得井井有條。
“茅草房怕火,每年農(nóng)歷臘月十五到元宵節(jié)期間,李華松晚上都堅持在舊址值守,防止燃放煙花爆竹、孔明燈引起火災(zāi)。”淮海村村支書紀萍說起這事直心疼。
隨著紅色旅游興起,舊址年接待量突破10萬人次。李華松意識到,光守住房子不夠,得讓歷史“開口說話”。他文化程度并不高,為了做好講解,認真學(xué)習黨史資料,撰寫講稿,結(jié)合自家經(jīng)歷講述那段難忘的歷史,漸漸地他的講解越來越流暢,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讓每個到訪的游客深受感動。
“1948年11月,我還不滿1周歲,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就在這里指揮淮海戰(zhàn)役……”采訪當天,濉溪縣淮海小學(xué)師生來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指揮部舊址參觀,李華松鄉(xiāng)音醇厚的講解,把師生們帶回了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如今,李華松的講解成了舊址“招牌”,30余萬人次通過他的講解在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永不熄滅的馬燈
“爺爺,我又來幫你了!”每逢周末和節(jié)假日,李華松的孫子就會來到舊址,陪他一起擔任義務(wù)講解員,把故事講給更多的游客聽。這是李華松最欣慰的時刻——孫輩們已自覺接過了“守護棒”。
在淮海村,紅色傳承早已超越一個家庭的堅守。濉溪縣韓村鎮(zhèn)組織委員丁冬鎮(zhèn)透露,近年來有多名青年受李華松一家的熏陶而入黨。
2018年8月,小李家景區(qū)獲批安徽省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李華松本人先后獲得“安徽好人”“中國好人”“第六屆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從小爺爺就給我經(jīng)常講這些事,現(xiàn)在我也講給你聽,希望你以后也一直講下去,我們要把這個紅色故事代代傳下去。”李華松撫摸著小孫子的頭說。
暮色中的舊址亮起馬燈,李華松的身影被拉得很長。這座見證過歷史風云的院落,在三代人的守護中熠熠生輝。
“這處革命舊址是我們的精神圣地。從爺爺和父親手上接過的接力棒,我還要傳給子孫后代,我們家世代都要守護好這里。”李華松說,哪一天要是走不動了,就讓后輩來接著守。
遠處,新落成的紅色廣場上,孩子們正在朗誦《少年中國說》,瑯瑯書聲與院內(nèi)的風聲、腳步聲交織,奏響著永不褪色的紅色旋律。(記者 張賢良 劉職偉)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