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轉水灣——江萬永

訪問次數: 5106        作者: ahjgbzw                發(fā)布時間:2020-10-04

[字體: ]

接力扶貧 銳意創(chuàng)新

小香椿成就大產業(yè)

    發(fā)源于大別山貓耳尖東麓的杭埠河,一路輾轉來到舒城縣闕店鄉(xiāng)境內,與大別山的東部余脈相擁,在這里環(huán)抱出一個面積約3.7平方公里的偏僻村落——轉水灣村,雖說是山清水秀景色如畫,可由于地弱民貧發(fā)展緩慢,轉水灣,曾一度成為當地最為落后的貧困村之一。

    變化,發(fā)端于一種植物。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樁頭,兼具觀賞、食用、藥用價值,被譽為“長在樹上的蔬菜”,一向為消費者所青睞。

    轉水灣村土地貧瘠,并不適合于水稻等傳統(tǒng)農作物的種植,卻很是適合香椿的生長,但之前轉水灣村的香椿,大多是在村民的房前屋后自然形成,既沒有規(guī)模,也難成產業(yè)。2014年10月,省委編辦派干部對口扶貧轉水灣村,經過仔細研究,最終選擇了引導村民大規(guī)模種植香椿作為產業(yè)發(fā)展的突破口,吸引了已在杭州發(fā)展多年的一位轉水灣籍企業(yè)家回鄉(xiāng)投資3000萬,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香椿醬深加工企業(yè)。

    江萬永所在扶貧工作隊一行三人,于2017年4月接手王許的扶貧工作后,不折騰,不反復,沿著發(fā)展香椿產業(yè)脫貧攻堅的既定道路堅定前行,使轉水灣村的香椿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到了1600畝,成為合肥周邊地區(qū)最大的天然香椿種植基地,扶貧工作隊又協(xié)助企業(yè),把原來的兩款產品,研發(fā)升級到了三個系列八款產品。

    由于香椿深加工企業(yè)每年都全額收購、消化椿農所種植的香椿,該企業(yè)經營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椿農脫貧致富的穩(wěn)定與持續(xù),因此,如何助力企業(yè)打開銷路樹立品牌贏得消費者認可,成為江萬永和扶貧工作隊自我加壓的一個新挑戰(zhàn)。

  • 江萬永:就以香椿醬來說,你生產出一款好的產品,這個產品能否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站穩(wěn)腳跟,它還有很大的一個未知數。

    江萬永,省委編辦派駐轉水灣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今年45歲的他,曾是一名家境貧寒的農家子弟,對于農業(yè)、農村、農民有著深刻的認知與深厚的感情,他曾于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間,被組織選派到樅陽縣橫埠鎮(zhèn)孫崗村擔任第一書記,兩年半的時間,他挖塘、修路、建橋、扶弱助貧,贏得了極好的口碑。

    這一次來到轉水灣村擔任扶貧工作隊的副隊長,一干又是三年多,曾當過數年鄉(xiāng)鎮(zhèn)中學語文老師的他,有著極佳的文筆與口才,對于營銷策劃,又有著一種近乎天賦的能力,加上對新媒體的熟練運用,使他在扶貧工作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涌現且成效卓著,這些“新”,在香椿醬的營銷與推廣上,更是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發(fā)生在去年安徽農優(yōu)產品交易會上的一幕,五位男士,扮作三國時期蜀國五虎上將的模樣,手中分別舉著以“五虎醬”諧音命名的轉水灣香椿醬精彩亮相,吸引了眾多參展商與消費者的目光,而這一創(chuàng)意,就來自江萬永,他還為此親手設計繪制了“五虎醬”的草圖。

    江萬永:我給它起個名字叫“闕紅”五虎醬,并且我給他們畫了五個水墨畫,在2019年10月17日,國際扶貧日當天,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 》專門說了我們這個扶貧故事。

    江萬永說,他一開始也不是像策劃“五虎醬”這樣助力香椿醬搞產品營銷的,早年間,他也曾依照傳統(tǒng)思路一家一家的去跑經銷商,結果好幾次都被人家給攆了出來,這些經歷,讓江萬永覺得零敲碎打并非長久之計,他思路由此打開,決定尋找一個長期持續(xù)的銷售渠道。經過不懈努力,百大合家福六十多家連鎖門店,高速服務區(qū)六十多家驛站超市,都免費向轉水灣的香椿醬提供了貨架。

    聽說省扶貧辦正在著手實施合肥地鐵“扶貧專列”計劃,江萬永積極聯系,使轉水灣香椿醬的平面廣告與視頻廣告,通過合肥地鐵免費呈現,同時還爭取到一、二、三號線“扶貧專列”18節(jié)車廂里的部分免費廣告展位,感興趣的乘客直接掃碼購買香椿醬。

    一直琢磨把扶貧工作如何更好的推陳出新的江萬永,又瞄上了眼下大熱的直播帶貨,他身體力行兩次參加助農直播,其中一次,僅僅用了20分鐘,就推銷出去了將近7萬元的轉水灣香椿醬。

    在線上,轉水灣香椿醬開通了京東、天貓、阿里商城、抖音等旗艦店;線下,應邀參加了中國合肥連續(xù)三屆農展會,以及農業(yè)農村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在上海舉辦的農產品交易會,作為六安市唯一一家扶貧產品,轉水灣香椿醬還承辦了“黃金六十分鐘”活動。

    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轉水灣的香椿產業(yè)終于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也贏得了許多消費者的認可,現在僅香椿一項,每年銷售都在240萬元以上,當地椿農在家門口就能獲得人均4000元左右的收入,別看這個數字不高,但這可以讓轉水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打實的實現穩(wěn)定脫貧。而江萬永與他扶貧工作隊的同事們,顯然不想就此滿足止步,他們要的不僅是脫貧,他們更想讓鄉(xiāng)親們致富,山村全域旅游,成為他們自我加壓的一個新課題。

全域旅游 精神扶貧

小山村煥發(fā)新風貌

    轉水灣村山水相依植被茂密,毗鄰著名的萬佛湖景區(qū),又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與紅色旅游資源,國家投入巨資建設的各項基礎設施也已完備,在當地發(fā)展觀光旅游的條件已經成熟,江萬永與扶貧工作隊的同事以及村干部一起,跑項目跑資金,四處尋求幫助與支持,愣是在短短半年時間里,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的在轉水灣香椿基地,建起了一個遠近有名的觀光景區(qū),吸引了合肥與周邊數萬游客前來觀賞游玩。

    游客前來香椿基地景區(qū)都是免費觀賞,但幾乎每一位游客在離開景區(qū)下到山下時,都會或多或少購買幾盒香椿醬,而出售這些香椿醬的村民,基本都是江萬永特意關照的轉水灣村困難戶,丈夫殘疾不能勞作的束克英大姐就是其中的一位。

    觀賞完美景,購買完特產,游客們該去村子里各具特色的農家樂品嘗美食了,各種各樣的香椿菜品成了游客們的首選。

    以香椿觀光旅游取得突破為契機,江萬永與同事們一起趁熱打鐵,接連推出了香椿采摘節(jié)、香椿跑山節(jié)等一系列大型活動,獲得了大量媒體關注報道,使轉水灣香椿體驗運動休閑基地成為當地一個響當當的旅游休閑品牌。

    2019年3月30日,合肥某大型企業(yè)在轉水灣舉辦了一場團建活動,僅僅一天,團隊在當地消費超過四萬元。江萬永說:“這就是我們中央所希望的消費扶貧。我們造血,我們不需要贈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它鼓舞了我們堅定不移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的信心和決心。”

    喜好地理文史的江萬永,深知轉水灣地區(qū)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的價值所在,所以他心里一直有個“全域旅游”的想法,試圖把轉水灣以及周邊數個村落的旅游資源都整合起來,做成一個大旅游的產業(yè)鏈,為此,他首先為轉水灣旅游的升級謀劃了一個藍圖。

    隨著香椿產業(yè)的穩(wěn)定輸血與旅游產業(yè)的持續(xù)造血,轉水灣一舉摘掉了頂在頭上多年的貧困村帽子,此刻的轉水灣,鄉(xiāng)村公路四通八達,聯結著白墻紅瓦的各式樓房,自來水、電力、通訊全面覆蓋,長達數里的商貿一條街上,生活物資、生產物資應有盡有,村民均可就近就便消費,城鄉(xiāng)公交每天八班風雨無阻,就連之前從未想到過的少兒舞蹈培訓班,也都開到了家門口,轉水灣,可以說在物質層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活改善了,村民中卻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這引起了江萬永與扶貧工作隊的高度警惕。

  • 江萬永:“少數村民給孩子買了車,卻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破舊的老房子里,振振有辭地要求我們改造危房。我就在想,這個扶貧攻堅,不能僅僅停留在消除貧困、解決溫飽這個層面上,必須同步推動精神扶貧。”

    江萬永與扶貧工作隊隨即以相當多的精力開始關注精神扶貧問題。

    江萬永和扶貧工作隊陸續(xù)在轉水灣推出了評選表彰道德模范、組織五保老人集體過節(jié)、挖掘好人故事、建立救助社、成立志愿者隊伍等五個公益品牌,全面引導村民在精神層面積極脫貧。

    效果顯而易見:一度小偷小摸頻發(fā)、矛盾糾紛不斷的轉水灣,開始有了一個寧靜、祥和、安全的新環(huán)境。

    江萬永認為,精神脫貧,除了榜樣示范引領,干部更要以身作則。為了在山區(qū)工作方便,江萬永自費購買了一輛經濟型國產越野車,三年多時間,這輛車跑了已經有9萬多公里,之所以跑了這么多,是因為這輛車幾乎成了村委會的公務用車,也成了遇到急事難事的村民們的公共用車。 52歲的楊家珍在2018年7月4號凌晨突發(fā)急病,其子袁成龍首先想到的,就是撥打在 轉水灣村人盡皆知的江萬永的手機號碼。

    江萬永立即載著病患連夜驅車輾轉舒城合肥兩地醫(yī)院,最終使楊家珍轉危為安。一直到現在,楊家珍的手機里還保存著江萬永疲勞過度躺在駕駛座上酣睡的畫面。

    江萬永進入省委編辦工作的9年時間里,有將近6年時間都在樅陽與舒城兩地從事鄉(xiāng)村扶貧工作。

    他在三十出頭時父親離世,他在前往轉水灣之前三個月母親離世,在轉水灣期間,妻子兩次手術,兒子中考,江萬永為了盡量減少妻子的勞累并彌補對孩子的虧欠,甚至把剛上高中的兒子從合肥轉學到了舒城“借讀”,所有這些,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可我們在轉水灣看到的,依然是那個面帶笑容、沉穩(wěn)自信、對扶貧工作全身心投入千方百計謀發(fā)展的扶貧工作隊副隊長。

    江萬永:扶貧干部的楷模!

    合肥 望湖城小區(qū)…

    這是一個難得的周末,趕上學校放假,江萬永終于可以抽出大半天時間送孩子回到合肥與妻子團聚了。 江萬永花一個多小時,給妻子和兒子做了四菜一湯。

    每次回到合肥,給妻子做頓飯,陪孩子練練書法,是江萬永最愜意也最幸福的時刻,可這樣的時刻卻總是短暫匆忙,當天一大早送孩子回來的江萬永,午飯后就在一片蒙蒙雨霧中返回了轉水灣。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作風”,江萬永,正是這樣一位有智慧、有擔當、有情懷,在脫貧攻堅事業(yè)中想干事、會干事、能干事的扶貧干部,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眾多扶貧干部所共有的那些優(yōu)秀品質,能看到省委省政府在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之年的決策與決心。有了千千萬萬個像江萬永這樣不忘初心責任在肩的扶貧干部,我們就一定能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zhàn)!